距離去年年底的新冠疫情感染高峰已有數月,彼時“新冠保險”的倉皇下架留下一地雞毛。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日前發布的銀行業保險業消費投訴情況通報顯示,2022年第四季度,財險公司涉及新冠疫情相關保險等財產險糾紛投訴1686件,占財險公司投訴總量的比值連續3個季度超過20%。
究其原因,一方面,有消費者沒有在投保前仔細閱讀責任免除條款,也未了解清楚申請理賠時需提供的證明材料,產生了不必要的理賠糾紛;另一方面,保險公司在宣傳時搞銷售誤導,在拒賠時玩“文字游戲”,各種“套路”不僅沒有換來經營利潤,反而招致“賠穿”的風險,大量投訴和訴訟案件更讓一些公司原本不佳的經營狀況雪上加霜。
事實上,保險公司在新冠隔離險、確診險產品的開發設計之初就已埋下隱患。由于這類公共衛生事件造成的損失并不具有確定性的概率分布,因此在保險的大數法則下本就不屬于可保風險。早在2020年初,監管部門就曾明確表示,支持各人身保險公司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將意外險、疾病險等產品的保險責任范圍擴展至新冠感染等;但為防止侵害消費者權益,禁止保險公司開發設計缺乏定價數據基礎的專屬新冠保險類的單一責任產品,同時禁止將保險產品擴展責任宣傳為新冠感染專屬產品。
然而,還是有不少保險公司終究沒有抵住產品設計簡單、賠付率較低的誘惑,使得風控定價尚且存疑的新冠隔離險、確診險相繼走紅,最終弄巧成拙——當初承保時有多熱鬧,如今理賠時就有多狼狽。
對于以風險為經營對象的商業保險機構來說,面對此類風險事件,與其賺噱頭、蹭流量,不如在產品研發方面下功夫,以保險消費者實際需求為基礎,在綜合考量可保利益和風險程度的情況下,依法依規開發產品,合理設定責任免除和理賠條件,真正發揮保險保障的功能。
在疫情防控過程中,保險行業也涌現出一些表現優秀的創新產品,在服務實體經濟、守護人民健康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例如,保物流暢通方面,有機構開發了“法定傳染病導致船舶營業收入損失保險”;在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方面,為進出口企業量身定制進口冷鏈食品新冠污染貨損險及附加無害化處理費用和物流費用保險,有效化解食品冷鏈行業關注的風險隱患;在助力經營主體克服疫情影響方面,營業中斷險等險種為因疫情導致關停的餐飲、零售、物流等服務型企業員工可能面臨的停薪風險提供基礎保險保障;在助力加快疫苗接種方面,發展新冠疫苗接種異常反應保險,并在運輸環節為醫藥、物流企業提供疫苗運輸風險保障。
實踐反復印證了一個道理,保險行業無論是在產品研發、宣傳營銷還是承保理賠的階段,都切勿存在僥幸心理,更莫要試探風險控制的底線。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2023年2月15日,湯臣倍健與美團買藥在北京舉辦了2023
2021年收入增長目標應能確保實現,2022年收入增長預計將
具體來看,一是簡化業務流程和材料,便利北京冬奧會相關區域內境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
,據索尼官方消息,新星粉,銀河紫,星光藍,三款全新配色Dua
,新氧數據顏究院發布《2021醫美行業白皮書》,白皮書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