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制造”會是下一個“中國制造”嗎?
全球產業鏈重構,中越攜手推動產業合作優化升級
近年來,越南這片正在高速發展的土地備受矚目。
這兩天,越南更是刮起了“中國風”。
走在距越南首都河內市中心16公里左右的升龍工業區,工作日早上你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幕:年輕人成群結隊,騎著電動車飛馳向密布的工廠,他們可能是去生產印刷機器、衛生陶瓷、汽車配件……
這一幕似曾相識,在幾十年前的中國似乎也出現過這樣的一幕。
承接了部分中國產業轉移,加之外資的大量涌入,有人將越南視為“新世界工廠”,也有人認為在更為復雜的國際局勢下,“越南制造”吃到了部分紅利。
全球產業鏈正在重構,“越南制造”會是下一個“中國制造”嗎?攜手構建具有戰略意義的中越命運共同體之下,中國與越南,尤其是廣東與越南之間,如何推動產業合作優化升級?
異軍突起
羅馬不是一夜建成的,“越南制造”的異軍突起也非一蹴而就。
早在十幾年前,購買阿迪達斯、耐克、Zara等品牌的衣服和鞋子,可以發現,標簽上印著“Made in Vietnam”。
紡織服裝、鞋履等是越南最早迎來供應鏈轉移的產業。這一波轉移開始于2008年左右,在2014年左右達到高潮。
當時的中國制造也面臨轉型。勞動力成本上漲讓企業將目光轉向了高附加值的產業。紡織服裝、鞋履等產業附加值和利潤率都低,加之對成本控制敏感,成為最早一批轉移的產業。
越南人口超9600萬,73%的人口在35歲以下。在越南的最大城市胡志明市,一線工人每個月工資只在2000元左右。這對勞動密集型產業來說,吸引力十足。
以國際服裝品牌GAP為例,超過三成的產品都在越南制造。越南暴發新冠疫情時,GAP曾猛砸5億美元,連夜開飛機把貨物空運回美國,以免錯過圣誕購物季。
第二波供應鏈轉移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三星、英特爾、LG等公司先后在越南投建工廠。
以三星為例。2018年左右,三星開始將其位于廣東惠州的工廠遷至越南。一方面是由于中國國內的手機市場競爭激烈,另一方面越南因勞動力、土地生產要素成本低,成為資本青睞的去處。
目前,越南已是三星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三星今年前9月在越南的營收約為480億美元。
歌爾股份、裕同科技等“果鏈”企業甚至早于蘋果,率先動身、布局越南。
回顧過去20年,從紡織服裝到電子信息,越南成功吸引了一大批外資前來布局,“越南制造”也實現了“從0到1”的歷史跨越。
那么對外資來說,除了成本,越南還有哪些魅力?
首先,它非常靠近廣東這一制造基地。其次,它有著超過3000公里的海岸線,便于進出口。
歷史留給越南的還有較為寬松的環境。20世紀80年代,越南拉開“革新開放”的序幕,一手抓私有化改革,一手推進市場開放,引得耐克、阿迪達斯等外企入駐。
最為關鍵的是,越南出口關稅非常低。越南自2007年加入WTO之后,先后與日本、韓國、英國等世界多國簽訂自貿協議,還積極加入各種“群”,如CPTPP、EVFTA、UKVFTA、RCEP等區域自貿協定,國際貿易極為便利。
比如美國,美國是越南電子產業兩大出口市場之一,越南也是對美國出口鞋類和服裝的第二大供應商。
真金白銀和產業機遇如潮涌入。在全球產業格局的變化和博弈間,“越南制造”飛速成長。
“新世界工廠”
無論是地理位置、投資政策,還是快速改善的基礎設施、大量年輕且成本較低的勞動力資源,都讓人覺得,似乎越南具備和中國一樣的潛質,完全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然而,一方面越南本地工業材料和生產能力有局限,對中國原材料過度依賴。越南本地的工廠,大量使用中國進口的螺絲刀。因為從中國進口只需要1元,但如果由越南本地企業生產,成本價就高達3元。
另一方面,以廣東為代表的東南沿海省份,沿海制造業體系完善,市場廣闊,既是越南重要的供應鏈基地,也是對華貿易的重要場所。
阮德成,河內國家大學下屬經濟大學經濟與政策研究院院長,他曾說過一句被廣為引用的觀點:“越南能做到的最好程度,就是在和中國的經濟聯系中找到越南的比較優勢,把自己嵌在一個合理的位置上,搭上中國的順風車發展起來。越南不需要有自己的產業政策,因為有‘廣州’。”
不難看出,制造業向越南的所謂“轉移”,實際上是越南在承接中國供應鏈的“溢出”。
當然,這些“溢出”的產業,有一些既是競爭的又是互補的。比如紡織服裝產業,雖然生產在越南,但生產所需要的面料和機械設備需要從中國進口。
還有一些則涉及產業鏈的延伸、合作。比如越南生產下游的手機配套產品,但是上游的模組、工程師來自中國。越南組裝好了又賣回中國。所以中國“先賣再買”,越南是“先買再賣”,這是縱向產業內貿易。
今年前11個月,中越兩國中間產品進出口1.01萬億元,占中越貿易的69.8%。其中,平板顯示模組類、音視頻設備類、鋰電池類產品分別進出口1747.6億、655.4億、198.4億元,分別增長12.3%、17.1%、10.8%。
中越經濟體量不同,供應鏈和工業體系的完整程度不同。“越南制造”更加依賴外資入局,而“中國制造”正通過自主創新向價值鏈更高端躍升。這些客觀因素都決定了“越南制造”無法完全復制“中國制造”。
“摸著中國過河”的時代已經過去,“越南制造”想要升級,更需要找準下一步的方向。
“中國干部”
對于當前的“越南制造”而言,有一個遠比成為“新世界工廠”更為重要、更加切實的問題——如何加強與“中國制造”的聯動?
自2016年起,越南保持中國在東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位置。今年11月,中越進出口1619.2億元,同比增長12.5%,規模創月度歷史新高。
在此基礎上,如何利用好中國與越南的產業合作,拓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布局,成為更多企業的考量。
當然,中國企業“造船出海”的能力非常強。輸出的不止產品、原材料,甚至包括人才和工業能力。
在越南,來自中國的基層管理和技術骨干被當地人稱為“中國干部”。
一位“中國干部”的解釋是,“越南人的管理能力和技術水平都跟不上,從中國臺灣調人又太貴”,而在制造業遷移過程中培養出來的“中國干部”,恰是最合適擔任此角色的一群人。
自20世紀90年代,中國企業進入越南以來,“中國建筑”“中國家電”等已經在越南形成品牌效應。而中國的大量基層管理人才,撐起了很多“越南制造”的品質。
中國企業特別是一些大企業,它們就像足球場上的中場“節拍器”,往往更具備通過自身的全球布局,將“中國制造”和“越南制造”的優勢耦合起來的能力,使產業鏈供應鏈更加順暢。
早在2007年,美的就在越南建立生產基地,開啟中國家電制造從“中國出口”向“本地運營”的全球化征程。如今,美的在越南的產品線也從小家電擴展到家電全品類。
4年前,美的發現北美市場對吸塵器這類快速換代的家電消費品需求巨大,于是迅速切入這一市場,斬獲了大量訂單。“現在越南工廠一年出口吸塵器超過400萬臺,年產值增速超過15%。”美的越南工廠廠長高升說。
“中國制造”和“越南制造”的聯動也正在提質升級。兩地的產業互補,也從產業鏈的延伸,擴展到在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等新興領域合作。
白云化妝品產業促進會秘書長、廣州白云美灣置業公司董事長馬增金發現,越南近年來跨境電商市場規模逐年擴大,并出臺減免電商企業稅收、提高電商交易額度限制等優惠政策,這為白云美灣跨境電商企業布局越南市場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
而在RCEP生效實施的當下,不少企業都加緊在越南搭建供應鏈。
廣東碧輝眼鏡智造園董事長唐仲平,近期則在謀劃如何在中國、越南兩地打造生產基地,形成不同的分工。他選中了湛江產業轉移主平臺雷州經開區,這里與越南最近的港口僅158海里的航程,是我國對接東南亞最近的出海口。
“雷州基地專攻產品研發、技術工程、采購配套、生產計劃,越南基地負責產品生產加工。”唐仲平將在這里建設一個廣東高端眼鏡產業園,推動雷州與東盟的產業合作,承接全世界高端眼鏡的制造。
“近年來越南經濟發展迅速,非常重視工業制造、數字技術和電子商務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市場前景廣闊。”越南中國商會廣東企業聯合會會長徐豐培說。
在新的國際產業鏈、供應鏈整合過程中,“中國制造”和“越南制造”的聯動,既是推動本國企業在國際產業鏈、價值鏈上實現升級躍遷,也用實際行動為全球自由貿易貢獻更多力量。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2023年2月15日,湯臣倍健與美團買藥在北京舉辦了2023
2021年收入增長目標應能確保實現,2022年收入增長預計將
具體來看,一是簡化業務流程和材料,便利北京冬奧會相關區域內境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
,據索尼官方消息,新星粉,銀河紫,星光藍,三款全新配色Dua
,新氧數據顏究院發布《2021醫美行業白皮書》,白皮書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