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地都出現了新一輪的房地產政策調整,除了進一步降低首套房首付比例,二套房首付比例也有所下調日前,《證券日報》記者從多家銀行,房產中介等機構采訪了解到,房貸政策調整后,多地消費者購房咨詢量有所增加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對記者表示,限購政策的放寬,可以大幅減輕居民負擔,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同時,有助于購房者的置業預期和信心恢復,鼓勵居民增加杠桿,刺激房地產銷售企穩后續還需要進一步的政策支持
多地調整購房首付比例。
最近,許多地區包括承德,惠州,湛江,汕尾,蘇州等都調整了自己的首付比例例如,廣東湛江的銀行機構對居民家庭首次購買普通住房發放的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由25%降至20%同時,也有地區調整二套房首付比例例如,自8月15日起,在濟南市行政區域內購買第二套普通自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由60%調整為40%
另一只中指統計,截至8月初,今年已有近240個省市發布超650條政策,從降低首付比例,加大人才吸引,發放購房補貼,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等方面放松房地產調控政策據不完全統計,7月1日至8月14日,多地出臺142項房地產調控政策,其中包括31項商業貸款首付政策
5安居客房地產研究院分院院長張博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指出要穩定房地產市場,并提到要充分利用政策工具箱所以最近地方政策不斷跟進,尤其是市場提振較弱的城市和區域政策的出臺和覆蓋面也有所增加從政策工具箱來看,不同城市有一定的首付調整,房貸利率調整,限購優化改善需求的政策空間,后續有望進一步釋放
華夏研究院指數部市場研究總監陳文靜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短期來看,預計會有更多城市跟進優化房地產政策,優化住房和貸款,降低首付比例或其他重要方向。
購房數量大幅增加。
日前,記者聯系前述地區多家房屋中介,售樓處和銀行機構,了解政策出臺后各方的反應和動向。
惠州首套房購房最低首付比例降至20%的新政策出臺后,已經有不少同行接到了有購房需求的客戶咨詢惠州一家房地產經紀公司的業務人員告訴記者,目前該地區首套房的房貸利率一般為4.25%,部分銀行為4.65%,各家銀行有所不同
首付比例政策調整后,確實有很多人來咨詢廣東湛江某房產中介告訴記者,首套房首付比例已降至20%,二套房首付比例降至30%,首套房房貸利率為4.45%,二套房首付比例為5.5%
我們剛剛得到通知,首套房貸比例已經降到20%,客戶已經可以申請了只要是首套房貸,申請難度不大,不用排隊所有手續都齊全汕尾某大型銀行新港支行相關業務人員告訴記者
山東省濟南市某國有銀行城市分行信貸部業務經理告訴記者,目前,公積金和商貸首付比例已降至首套房貸30%,二套房貸40%但由于剛剛出臺的政策,咨詢的客戶數量與之前相比變化不大
無錫新吳區某售樓處銷售人員表示,目前當地首套房首付比例已降至30%,首套房房貸利率為4.25%如果名下有房貸,重新購買首付比例為50%至60%
好政策還是要加碼。
央行最近幾天發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6月末,全國主要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余額53.1萬億元,同比增長4.2%其中,個人住房貸款余額38.9萬億元,同比增長6.2%
顯然,房地產貸款和個人住房貸款余額的同比增長仍然為正,但數值已降至較低水平,表明居民目前不愿意增加杠桿,房地產市場修復步伐仍然緩慢,銷售有待改善。
目前,增加抵押貸款仍然是改善房地產市場銷售端的重要途徑之一談及增加未來有效貸款需求,明確提出,在政策層面,一方面要避免一刀切的政策,在住而不炒的前提下,鼓勵探索更多新的工具,為剛需,改善型等自住需求購房提供便利,另一方面,還是要降低銀行的負債成本,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來降低實際貸款利率,改善實體企業融資環境,降低融資成本對于銀行機構來說,要積極控制負債成本,有序降低貸款利率同時,要簡化貸款手續,優化審批流程,減少業務辦理的時間和成本同時,地方機構要深耕本地,積極提供金融服務,增強市場活力
陳文靜說,增加有效貸款需求仍然需要政策的努力需求端政策仍需著力降低購房成本和門檻,促進合理購房需求釋放,如優化限購限貸政策,降低房貸利率等日前,央行中期貸款便利化操作和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均下降10個基點短期內,房貸利率仍有望下調
今年,一系列政策的重點是提振房地產市場,可能會出臺更多政策,以確保房地產市場在抵押貸款利率和有針對性的人群支持水平上平穩運行張博說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2023年2月15日,湯臣倍健與美團買藥在北京舉辦了2023
2021年收入增長目標應能確保實現,2022年收入增長預計將
具體來看,一是簡化業務流程和材料,便利北京冬奧會相關區域內境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
,據索尼官方消息,新星粉,銀河紫,星光藍,三款全新配色Dua
,新氧數據顏究院發布《2021醫美行業白皮書》,白皮書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