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受訪者提供
在汕尾陸豐市城東的一條小巷里,有一棟不起眼的三層小樓,樓上豎著幾個大字——陸豐市正字戲,這里是陸豐市正字戲傳承保護中心,也是鐘曉琳過去15年來最熟悉的地方。正字戲系南戲遺響,是國家珍稀劇種、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距今已有近900年歷史。出生于1994年的鐘曉琳,14歲入行正字戲,如今已是劇團的中堅力量。于她而言,正字戲是從小陪伴她長大的“鄉音”,也是她將用一生去熱愛和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字戲已經融入我的生活,我會用我的方式、盡我所能讓這個古老的戲曲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讓正字戲不斷走出去。”
今年5月,鐘曉琳榮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在獲獎者中,她是為數不多的“90后”。她說,這份沉甸甸的榮譽是對自己的鼓勵,同樣也是鞭策,作為青年戲曲演員,未來她將繼續熱愛戲曲事業,為弘揚和傳承正字戲不懈奮斗。
14歲入行正字戲,因為熱愛所以堅持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把手撐圓了。跑圓場,預備,走……”在陸豐市正字戲傳承保護中心一樓的排練廳里,記者見到了鐘曉琳。此時的她正認真指導著師妹們練功。在一群90后、00后姑娘里,鐘曉琳像個“嚴師”,幫著師妹們挨個細摳動作。未著戲服,只穿著簡單白短袖的她,爽朗利落,舉手投足間盡顯戲曲演員的優雅氣韻。
“以前排練室沒有空調,夏天練功就像蒸桑拿一樣,但是沒辦法,你選擇了這行,就要在那里堅持。每天重復練習同樣的動作,有時候很枯燥,學戲真的很考驗一個人的耐心和毅力。”鐘曉琳告訴記者,與自己同期入行的學員有29人,現在只剩9人。“我覺得能堅持下來的人,真的都是對戲曲有情懷的人,是真的熱愛。”
傳承國家珍稀劇種需要更多年輕力量
“刻畫一個角色,每一次站上舞臺都有不一樣的感覺,不僅是動作,還有情感。”說起正字戲,鐘曉琳眼中總是閃著光。如今的她已經是劇團的中堅力量,幾乎所有演出都要上場。“正字戲已經融入我的生活了,我們臺下坐在一起就會不自覺地聊起正字戲,別人問我做什么工作的,我會特別驕傲地說:唱正字戲的。”
像鐘曉琳這樣熱愛正字戲的年輕人有,但不多。正字戲也像許多地方戲曲一樣,面臨著傳承難題。“天下第一團”,鐘曉琳這樣形容自己所在的陸豐正字戲劇團,因為這是目前該劇種留下的唯一專業劇團。如今劇團共有演職人員60余人,疫情前每年演出200余場。
如何讓正字戲這個古老的珍稀劇種不斷傳承下去,煥發新的生命力?這是鐘曉琳一直在思考的事。“作為一名青年演員,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唱好每一出戲,每站上一個舞臺,就要讓臺下人感受到正字戲的魅力。其次是讓正字戲走出去,讓更多人了解正字戲,尤其是年輕人。”鐘曉琳告訴記者,目前劇團與汕尾市多所學校進行了合作,包括小學、中學和職業院校,定期進行“送戲進校園”活動,在年輕人心里播撒戲曲的種子。
“我的師父彭美英老師今年已經80歲,她一生都在致力于正字戲的傳承,宣講演出、著書立說。我也要向師父學習,用我的方式給正字戲注入源源不斷的生命力。”鐘曉琳說。
將正字戲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相結合
近兩年,鐘曉琳不斷探索將正字戲非遺文化與鄉村振興相結合,繁榮鄉土文化,助力鄉村振興。“非遺源于鄉土,作為陸豐非遺文化之一的正字戲極具優秀思想精神、道德觀念,有利于構建美麗、獨特的鄉村文明風貌。”鐘曉琳說。
不久前,陸豐市鄉村文化集市經驗獲全省推廣。早在2022年1月首屆“鄉村文化集市”舉行時,鐘曉琳便全程參與。2023年3月,“文化集市”被搬上舞臺,鐘曉琳參與導演并主演的戲曲情景劇《示范“帶”動,文化“集”市》代表陸豐市出征廣東省《鄉村振興爭霸賽》,助力陸豐市奪得全省第一名。為助力鄉村振興發展,鐘曉琳還積極參與編排“繁榮鄉土文化,助力鄉村振興”原創劇目,如《祖仙姑婆》等。
“陸豐是革命老區,有許多好故事好素材,我們要用當地的戲曲藝術講好當地的故事,要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去表達呈現,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讓正字戲緊跟時代,一步步走出去。”鐘曉琳說。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2023年2月15日,湯臣倍健與美團買藥在北京舉辦了2023
2021年收入增長目標應能確保實現,2022年收入增長預計將
具體來看,一是簡化業務流程和材料,便利北京冬奧會相關區域內境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
,據索尼官方消息,新星粉,銀河紫,星光藍,三款全新配色Dua
,新氧數據顏究院發布《2021醫美行業白皮書》,白皮書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