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網 8月30日早上,中國平安召開了2023年中期業績會議。
2023年中報顯示,中國平安當期的保險服務收入為2693.05億元,同比增長2.7%。該增長數據來之不易,自2023年保險公司開始實施新的會計準則后,核算的所有保險收入不能一次性確認為收入,要在保險合同服務期內逐次確認收入,這對保險公司而言影響很大。
反觀利潤數據,凈利潤增速為1.49%,但歸母凈利同比下滑了1.24%,這主要是受到新會計政策的影響。
總體來看,資本市場投資收益的回升對收入端和支出端均有影響,中國平安的利潤水平受到影響。同時,二季度的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也帶來擾動。
總體而言,中國平安在不動產領域的投資以物權投資為主,以收取租金為主要收入,風險可控。
投資收益和公允價值變動
中國平安增速較大的收入科目是投資收益科目,當期為202.16億元,同比增長345.58%。
管理層在會議上表示,中國平安保險資金是長期穩定的資金,一直是中國資本市場的穩定器和壓艙石。從配置原則上看,中國平安的目標是要穿越宏觀經濟周期,通過長期穩定的戰略資產配置,有紀律的戰術配置,以及價值投資的管理來創造超額收益,這是中國平安投資價值鏈的三段論。
具體配置上,管理層強調,在國內保險資金的權益類配置主要是A股。從其表現來看,中國平安認為是樂觀的,主要是契合國家發展的方向,結合高質量發展和實體經濟的需求,所以投資配置會更專注于有良好現金流的,符合中國特色估值體系的股票,這些也是中國平安將來配置的重點方向。
總體來看,今年上半年中國平安的營業收入為4887.83億元,同比增長7.64%,增速較2022年全年的同比增長有所增加。但當期營業支出的增速略高于收入的增速,為8.57%。
其中增長較快的是承保財務損益,增速為34.49%,達701.09億元。早在今年一季度,該科目就有較大的增長,增速為425.79%。
據悉,承保財務損益反映保險合同負債的資金成本,包括保險合同計息、分紅萬能資金投資波動歸屬于保單和公司權益部分,2023年一季度大幅度增長的原因是受到資本市場投資收益上行的影響,歸屬保單和公司權益部分增加。
但是第二季度的營業收入為2350.05億元,不如第一季度的2537.78億元。具體來看,第二季度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為-33.17億元,而第一季度為220.69億元,這直接導致了第二季度的收入表現不如第一季度。
中國平安指,主要是受資本市場波動,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的影響。
不動產投資敞口風險可控
與房地產相關的投資仍是會議上的熱點。
管理層提及,中國平安城投的敞口是在經濟最發達地區。關于城投債和不動產,用8個字來形容就是敞口可控,風險可控。
其強調,中國平安建立了先進的內部信評,包含:信用評估管理機制、信評體系、信評團隊、信評系統。有非常完善的風險管控和集中度管控的系統和流程,可以做到早發現早預警。目前中國平安的敞口非常有限,風險敞口可控。
而且中國平安從前年開始就逐漸壓降不動產的規模,現在不動產領域布局的主要方向是租賃住房,這樣的長期租賃現金流,是符合中國平安負債需求的。
截至2023年6月30日,中國平安的保險資金投資組合中,不動產投資余額為2093.93億元,在總投資資產中占比4.5%。該類投資以物權投資為主,采用成本法計量,在不動產投資中占比75.6%,主要投向商業辦公、物流地產、產業園、長租公寓等收租型物業,以匹配負債久期,貢獻相對穩定的租金、分紅等收入,并獲取資產增值;除此之外,債權投資占比18.7%,其他股權投資占比5.7%。
管理層表示,不動產的物權部分,集中于一線城市,然后從會計處理上又是成本法記賬,所以里面隱含的市場價值非常大,同時也是敞口可控,風險可控。
另外,中國平安還通過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設立的債權投資計劃、信托公司設立的債權型信托計劃、商業銀行設立的債權型理財產品等,來投資不動產領域。
截至2023年6月30日,中國平安保險資金組合投資的債權計劃及債權型理財產品規模為4324.13億元,不動產行業占比為12.8%,資金規模為553.48億元,名義投資收益率為4.91%,期限為5.11年,剩余到期期限為2.71年。
據悉,不動產行業為廣義口徑,包括資金直接投向不動產項目的不動產債權計劃,以及資金間接用途與不動產企業有關聯的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基礎設施投資計劃、項目資產支持計劃等。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2023年2月15日,湯臣倍健與美團買藥在北京舉辦了2023
2021年收入增長目標應能確保實現,2022年收入增長預計將
具體來看,一是簡化業務流程和材料,便利北京冬奧會相關區域內境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
,據索尼官方消息,新星粉,銀河紫,星光藍,三款全新配色Dua
,新氧數據顏究院發布《2021醫美行業白皮書》,白皮書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