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突破40%的背景下,中國車市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變革。
2025年伊始,湖南、北京等地密集出臺汽車以舊換新政策,最高補貼達2萬元。與此同時,一汽豐田、凱迪拉克、東風日產等合資品牌相繼推出 “時光煥新計劃”“置換專享禮” 等創新舉措,試圖通過價格透明化、補貼疊加化等手段搶占置換市場份額。
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副主任林健指出,參考2024年的數據成效,預計2025年汽車以舊換新有望超過1400萬輛,帶動銷售額將超過2萬億元。
這場圍繞存量市場的爭奪戰,既是合資車企應對新能源沖擊的短期策略,更是其重構競爭優勢的長期考量。
從政策驅動到企業 “角力場”
2025 年 2 月,湖南省商務廳發布《汽車以舊換新實施細則》,明確報廢更新最高補貼 2 萬元,引發行業關注。
政策紅利疊加市場需求,推動合資車企加速布局置換業務。
近日,一汽豐田推出 “時光煥新計劃”,首創 “車齡增值補貼” 機制,將置換補貼與車輛使用年限掛鉤,每年遞增 1000 元,疊加國補后最高可獲 3 萬元補貼。如13年豐田用戶置換皇冠陸放,可同步享受1.5萬元國補與1.5萬元廠補,總計3萬元補貼。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購車成本,提高了消費者的置換意愿。
在價格策略上,合資品牌正從傳統優惠轉向 “一口價” 模式。上汽大眾途岳新銳以 7.99 萬元起售,別克昂科威 Plus 降價至 16.99 萬元,別克全新君威10.69萬元起,同時宣布全面推行品牌“一口價”。
這種 “降維打擊” 策略通過簡化購車流程、統一終端價格,既迎合消費者對透明化的需求,又快速提升市場份額。例如東風日產軒逸經典舒適版一口價低至 6.98 萬元起等,以 “價格錨點” 吸引置換用戶。
政策驅動下,車企補貼力度持續加碼。
新能源沖擊下的轉型博弈
合資車企猛攻置換市場,背后是新能源浪潮下的生存壓力。
中汽協數據顯示,2024 年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占率超65%,合資品牌份額跌破 40%。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曾預言,未來 3-5 年合資品牌份額將從40%降至10%。
因此,置換市場成為合資車企 “以價換量” 的重要戰場。
一方面,合資品牌通過置換補貼加速燃油車去庫存。東風日產全新天籟置換補貼最高達 6 萬元,北京現代第五代勝達推出 “舊車殘值翻倍購” 活動,以 17.58 萬元起售價吸引消費者。
另一方面,企業正通過技術升級與服務創新構建差異化競爭力。一汽豐田依托 27 年混動技術積累,銳放和亞洲獅兩款車型推出智能電混雙擎版,宣告全系車型實現了電動化,2023 年電動化車型銷量同比增長 36.7%。
然而,置換市場的競爭暗藏隱憂。部分品牌通過 “減配” 推出低價車型,或設置置換、分期等附加條件,導致消費者實際購車成本高于宣傳價。
此外,新能源車型的快速迭代進一步擠壓燃油車空間,大眾ID.系列、豐田bZ系列等合資電動車銷量不及預期,迫使企業探索 “技術合作 + 本土化” 路徑。
例如,大眾與小鵬合作開發智能電動平臺,本田曾與日產簽署備忘錄,聯合研發電動汽車核心部件,試圖在智能化領域追趕自主品牌。
置換市場的爭奪戰,本質是合資車企在存量競爭時代的戰略選擇。短期來看,補貼與降價能緩解銷量壓力;長期而言,技術創新與品牌價值重構才是破局關鍵。隨著政策紅利逐漸消退,合資車企需在電動化、智能化賽道加速轉型,方能在這場 “保衛戰” 中贏得未來。
鄭重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2023年2月15日,湯臣倍健與美團買藥在北京舉辦了2023
2021年收入增長目標應能確保實現,2022年收入增長預計將
具體來看,一是簡化業務流程和材料,便利北京冬奧會相關區域內境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
,據索尼官方消息,新星粉,銀河紫,星光藍,三款全新配色Dua
,新氧數據顏究院發布《2021醫美行業白皮書》,白皮書顯示,